新世纪的中国出版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1)人类社会正加速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交换、积累和运用基础上的新的、更加先进的经济形态已初见端倪,对肩负传播、积累、开发科技文化知识使命的出版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世界范围内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对我国出版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因特网的发展将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网络化数字化的广泛应用,将对出版活动的编辑、制作、复制、销售和管理等带来不可预料的变化,电子商务的发展将使出版物市场根本改观;(3)行业内的竞争日益激烈,各出版社的发展和实力很不平衡,差距迅速增大,竞争已在业内各个领域展开,出版产业化和市场化的程度迅速提高;(4)加入WTO后,我国出版市场将逐步开放,境外出版企业的资本优势、管理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及其专业性、知识性和娱乐性出版物的强大冲击力和渗透力对中国的出版社将构成致命威胁;(5)非国有出版发行商在国内迅速崛起,表现出既“活”又“快”的优势特点,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6)报业、广播影视业等其他传媒业的发展迅速,并向出版业渗透,其他社会资本和产业也以各种形式正在进入或积极准备进入出版业。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这些冲击也给我国出版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其一,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不断高涨,国内的出版物市场将保持长时期的旺盛需求;其二,高新科技的发展使光、电出版物和网络出版成为图书之外的新型出版形式,从而创造了出版的新市场和改革现行出版机制的强大物质力量;其三,根基深厚、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本身就对境外有巨大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随着我国出版市场对外开放的扩大,必将为传播中华文化的出版业走向世界提供新的机遇和条件。
在这种种挑战和机遇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冲击下,我国出版社现行机制的劣势更加突现出来:一是组织僵硬、活力很小;二是人员素质低,尤其缺少适应现代出版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创新能力弱;四是市场运作的水平差。目前,全国大多数出版社还不能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以其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市场竞争主体,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经营机制,经营管理粗放落后、水平低下,大大降低了在市场中竞争、生存的能力,阻碍了我国出版业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挑战、机遇、劣势从三个不同方面说明建立依靠市场配置出版资源的出版社创新机制已是大势所趋。这种机制的建立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从出版社自身改革的进展来看,改革共识已经形成,大多数出版工作者对现行机制的弊端有切肤之痛,一致要求加快改革步伐;不少出版社已经自觉进行着多方面改革试验,出现了大量的成功范例;一些出版社对内部组织机构不断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创造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多数出版社在人事管理上实行了聘任制,引入了竞争;特别在图书销售领域,市场化的策划和运作水平迅速提高,变化很快。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出版社必须建立起创新机制。这种创新机制的根本思路是依靠市场配置出版资源,其基本特点有以下方面:
———以按市场需求生产高质量的出版物作为出版社目标选择。
———不断提升和简化出版社的功能。综观世界出版业的发展大势,出版社生产流程中的文字加工、排版、校对、装帧设计、仓储、运输功能,经营中的部分选题策划、营销策划、稿源开发功能,管理中的后勤服务、生活保障等功能,都将逐步变为社会功能。而出版社自身的功能将浓缩为目标选择、制订规则和计划、进行出版项目的策划决策、人员选聘、经营管理、财务结算等少数几项。
———建立动态网络化的出版社组织机构。这种机构没有固定模式,完全按市场需要和经营目标的要求,不断进行调整和变革,主动、积极地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反应,始终保持高效率。这种组织具有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并将这种企业文化贯穿于办社宗旨、经营理念、管理规范、职工素养、作风习惯的各个方面,成为全社追求的理想和恪守的信念,成为整个管理机制的灵魂。
———具有按市场规则配置和开发人力资源的巨大凝聚力和激励作用。出版创新是对人类智慧、文化知识的创造性开发和传播。这种创造性活动的主体是人。从出版社的领导到全体员工,应该一律面向社会,竞争聘任。其相互关系主要依靠利益机制和契约协调,按照不同出版项目的需要,不分社内社外,专职兼职,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单位的自主选择,自愿组合。以出版项目为轴心,项目确定,则组合开始,项目完成,则组合完结。社内员工各自独立,相互选择,相互合作,始终处在流动变化之中,只有少数领导和策划管理的核心人员处在相对稳定的层面上。员工之间,保持着对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的高度推崇和尊重。
———高效率处理市场信息的网络系统。其网络所及应打通作者、读者、行业内部及社会各方同出版社之间的信息通道,使出版社经营活动的决策建立在对出版物的市场需求、市场变化、市场竞争信息的及时、准确了解和分析把握的基础之上。这是出版社创新机制的支持条件和活力源泉。以上五点仅是依靠市场配置出版资源的出版社创新机制的几个基本方面。这几个方面是改革出版社现行机制,使之获得创新能力的正确思路。这个思路的立足点是出版市场,远离市场需求的出版社机制,根本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创新能力。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只有善于创新的人,才能不断产生推陈出新的出版物。因此,出版社创新机制的中心是对高素质人才的有力凝聚和激励。但这种机制既不能强化伯乐式的举荐,也不能强化行政手段的调配,而是要严格按人才市场的规则行事。要构建这种创新体制,以社长、总编辑为代表的出版社领导,首先应当是一班思想开放、头脑灵活、善于创新的出版活动家和经营者,他们对创新人才始终给以最大的支持和爱护,在社内不断打破有碍创新的既往秩序和惰性,建立和完善抑制守旧平庸、鼓励持续创新的竞争与合作机制,既能使个体创造性得到充分的自由发挥,又能鼓励和促成相互合作与协调,组织好群体创造力的综合开发。
当然,由于出版业的特殊性质和作用,我国出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改革的时机还在等待,但出版社内部机制的改革却可以加快进行、深度推进、超前运作。依靠市场配置出版资源的出版社创新机制,一定能在这种改革中逐步建立起来,并对整个出版业的改革起到推进作用。